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世界历史网>>历史百科>>语系文字>>吐火罗语族包含焉耆语和龟兹语两支语言于公元6至8世纪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使用

  吐火罗语(英语:Tocharian languages)是印欧语系最东方的一族颚音类语言,现已灭亡。

 

  甲、乙种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族包含两种语言,焉耆语(西方人称为“甲种吐火罗语”或“东吐火罗语”)和龟兹语(西方人称为“乙种吐火罗语”或“西吐火罗语”),两支语言都曾在6至8世纪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今日中国新疆内)使用。随着使用者逐渐被回鹘/维吾尔部落同化,此族语言最终灭亡。现存的吐火罗语文献存在于得自新疆的手稿残片中,大部分来自于7、8世纪(还有更早的),书写在桦树皮、木板和中国的纸张上,因为塔里木盆地的极干气候得以保存下来。此族语言所使用的字母是印度北部的婆罗米文字母,也叫作“斜婆罗米文”。

  有学者主张吐火罗语除了确知为焉耆、龟兹所用的语言外,也是月氏、康居、大宛的语言。

  “丙种”吐火罗语

  英国牛津大学托马斯·伯罗教授在1935年指出鄯善国民用的语言与吐火罗语有很多共同点但不完全相同,是第三种吐火罗语,名为丙种吐火罗语。

  跋禄迦语(接近于龟兹语)也被视为“丙种”吐火罗语。

  新疆残卷

  1890年英国军官汉密尔顿·鲍威尔在库车发现古代桦树皮写本。

  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和冯·勒柯克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健驮逻语、安息语、古波斯语、粟特语、和阗语古写本残卷;还发现一批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不为人知的语言的残卷。

  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新疆库车西北16公里处的卡伦峡谷和敦煌两地发现婆罗米文木简,带回巴黎。

  命名

  1907年德国学者穆勒在普鲁士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穆勒根据一篇回纥文佛经跋文中一段文字:“回纥文的《弥勒下生经》,先从印度语译为twγry语,又从twγry语译为突厥语”,认为twγry就是历史上的“Tokharoi”,因此将此种未为人知的语言定名为吐火罗语。

  德国哥廷根大学印度学教授艾密尔·西克和威廉·西克林教授研究格伦威德尔和冯·勒柯克从中国新疆吐鲁番带回柏林的婆罗米字母书写残卷,在1908年发表论文:《吐火罗语,月氏人之语言》。作者认为吐火罗语,实为两种方言,定名为甲种吐火罗语、乙种吐火罗语,又因为吐火罗语中的一些词如 trai (三), oḵdh(八),mācaṟ(母亲)等和印欧语中同意词相似,定为吐火罗语为印欧语系。由于仅有甲种方言木简中存在回纥文佛经跋文中提及的《弥勒下生经》残卷,他们认为只有甲种方言才是twγry语,即吐火罗语。两位学者还首次提出吐火罗语就是月氏语。

  龟兹语

  法国语言学家西尔万·莱维研究1907年伯希和从新疆库车和敦煌带回巴黎的婆罗米文木简,在1913年发表论文《所谓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咨语考》,断定库车的婆罗米木简属于乙种吐火罗语;由于乙种吐火罗语不仅用于库车佛寺而且用于官方通行证,列维将“乙种吐火罗语”定名为龟兹语。列维根据婆罗米木简有“大王Swarnate”字句,考订为《唐书》中于唐贞观四年来朝的龟兹王白苏伐叠,由此断定龟兹语木简的年代是唐贞观年间。列维又根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上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ṣamāne、ṣanmir很近,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

  列维将乙种吐火罗语考订为龟兹语根据有三:

  乙种吐火罗语婆罗米木简出土自库车;

  乙种吐火罗语用于库车佛寺和用于库车官方通行证;

  乙种吐火罗语婆罗米木简有人名“Swarnate”,可考为龟兹王白苏伐叠。

  列维考证乙种吐火罗语为龟兹语,论据充份,已为学界普遍接受为定论。

  焉耆语

  伯希和认为所谓“甲种吐火罗语”和“乙种吐火罗语”都不是吐火罗的语言,因为“Tokharoi 吐火罗”有浊送气声,不论“甲种吐火罗语”或“乙种吐火罗语”,都不存在这类浊送气声;他主张废除“吐火罗语”这个称呼,主张用甲种方言残简出土地之一的哈喇沙尔为名,改称“甲种吐火罗语”为“哈喇沙尔语”(Qarasahr其实就是焉耆的维吾尔文称呼)。

  甲种吐火罗语残卷中有“ārśi”一字。英国学者哈罗德·贝列认为ārśi就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阿耆尼(梵语Agni):“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贝列最早称甲种吐火罗语为焉耆语;此说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同。他不赞成“哈喇沙尔语”(karacharien)这称呼,因为“哈喇沙尔”虽然和焉耆是同地异名,但毕竟是维吾尔语,历史上比较晚,不如焉耆恰当。

  月氏语

  英国学者沃尔特·恒宁也认为“twγry"语言不是吐火罗语,联系“Tokharoi”是错误的,twγry应当是“吐何里tukri”(吐何里指高昌、焉耆一带),他又认为吐何里人的先祖是古提人(Guti),即汉语文献中的“月氏”。

  消失

  吐火罗语大约在公元840年左右灭亡,因为当时回鹘人被黠嘎斯人逐岀蒙古高原,迁移到塔里木盆地,并征服当地的吐火罗人。后世发现的从吐火罗语译成回鹘文的文献,为这条理论提供了依据。在回鹘人统治下,吐火罗人被外来的突厥语系——回鹘人所同化,其后代就是今日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一部分。

  吐火罗语残卷内容,包括佛教和摩尼教的宗教文献,寺院通信、账目、商业文件、商队通行证、医学及巫术文件和一首情诗等。多数甲种吐火罗语、乙种吐火罗语的残卷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有的中间还穿插对佛陀的梵文颂词或古代突厥语附注,从而提供解读吐火罗语的钥匙。西克和西克林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解通吐火罗语,著成《吐火罗语文法》一书。

  吐火罗语的特征是没有送气声。名词变化很多,譬如:单数的正格、主格、客格、属格;复数的正格、主格、无特别的客格、有特别的客格、属格;双数正格;诸数的副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lishi.com/lishizonghe/yuxiwenzi/21049.html

契丹大字由耶律突吕不和

契丹大字是契丹语的一种文字,与契丹小字统称契丹文。 ......[详细]

巴蜀图语是在今四川省及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刻符、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今四川省......[详细]

半坡陶符是中国新石器时

半坡陶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接近文字形式的符号,在西安半坡遗......[详细]

古波斯楔形文字是准字母

古波斯楔形文字是准字母楔形文字,它是古波斯语使用的主要文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