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世界历史网>>科举教育>>科举文化>>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明经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

  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官。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明代以后,士大夫雅称贡生为明经。

  明经与进士二科为构成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是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后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

  韩愈曾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或出礼部所试诗、赋、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又说“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岑仲勉说:“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进士诗、赋限韵,要须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

  神龙元年(705年)明定明经科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唐初取进士科与明经科总数约在一百人左右。至贞元十三年,欧阳詹说:“明经登者不上百人。”

  杨国忠之子杨暄举明经,落第。主考官之子见过杨国忠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落。”杨国忠骂道:“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主考官以“国忠恃势倨贵”,“奈何以校其曲直”,于是“致暄于上第”。

  科举除进士外,诸科中亦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乃是经由唐代明经转变而来,考试之法亦与唐相近。嘉佑年间,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直至宋神宗时方废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lishi.com/kejujiaoyu/kejuwenhua/4315.html

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位

刘春霖(1872年-1942年),字润琴,号石筼。直隶省河间......[详细]

颜康成(永徽二年)是目

颜康成,唐朝曲阜人。父亲颜育德,太子通事舍人,司经、校订书史......[详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

进士原是科举的科目之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详细]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驸马

受到传奇与小说的影响,民间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