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世界历史网>>历史百科>>宗教信仰>>教宗庇护十世在1914年8月20日离世后而召集举行:1914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1914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因教宗庇护十世在1914年8月20日离世后而召集举行。会议从1914年8月31日开始,经过10轮投票后,在9月3日上午,会议举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烟囱冒出白烟,表示枢机团已选出新教宗。当选者为意大利籍枢机贾科莫‧德拉‧基耶萨,并取尊号为“本笃十五世”。

  1914年8月20日,庇护十世因心肌梗塞于罗马宗座宫离世,终年79岁。庇护十世离世11天后,1914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于1914年8月31日正式开始。

  根据规定,枢机团团长Serafino Vannutelli枢机在自己不当选的前提下,将在选举结束时询问当选教宗是否接受选举结果以及其教宗尊号。如枢机团团长当选教宗,上述工作由枢机团副团长负责。

  枢机选举人

  尽管当时共有65位枢机,但由于有8位枢机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出席,故此能够参与该次秘密会议的只有57位枢机。

  候选人

  原则上,参加选举的枢机可以投票给任何已受洗的成年男性天主教徒(即枢机可以投票给非枢机者)。然而,自1378年以来选出的教宗都是枢机。

  废除否决权后第一次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1904年1月20日,时任教宗庇护十世颁布命令正式废除否决权,任何干预教宗选举秘密会议的人会被即时自科绝罚,并在枢机于秘密会议开始前宣誓誓词中加上“不会受任何人或政权干预其投票意向”的条文[12]。否决权在大约17世纪时设立的目的是要让数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的君主(这些国家包括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及神圣罗马帝国)可以动用其否决权,令某枢机无法成为教宗。一旦有上述国家任何一位君主提出否决权,该枢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成为教宗,而枢机团不可以推翻否决该枢机成为教宗的决定(1903年例外)。

  废除否决权前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为1903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当时由奥匈帝国的法兰兹·约瑟夫一世经Jan Puzyna de Kosielsko枢机提出,禁止Mariano Rampolla枢机成为教宗。不过,枢机团团长拒绝就奥匈帝国的法兰兹·约瑟夫一世所提出的否决权作出任何宣布。

  枢机由本次秘密会议开始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出教宗,而无须受其他人或政权干预。

  日期

  本次教宗选举秘密会议在8月31日开始,于9月3日完结,为其中一次最长的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选情

  8月31日下午,西斯廷小堂的烟囱冒出了此次选举的第一次黑烟,这也说明了第一轮投票已经结束,而且最高票者未达总数之三分之二多一票(39票),第一轮投票失败。9月1日上午,经过了第二轮及第三轮的投票,枢机团依然未达成共识,投票失败。而于同日下午的第四轮及第五轮投票,依然没有一位枢机达到票数门槛,投票失败。9月2日上午,经过了第六轮及第七轮的投票,依然没有一位枢机达到票数门槛,投票失败。而于同日下午的第八轮及第九轮投票,依然没有一位枢机达到票数门槛,投票失败。9月3日上午,枢机团于第十轮投票中达成了共识,西斯廷小堂的烟囱冒出了白烟,投票成功并选出新教宗。

  枢机团首席助祭兼总务枢机Francesco Salesio Della Volpe枢机随后登上圣伯多禄大教堂中央阳台向圣伯多禄广场的信众以拉丁语宣布新教宗的姓名及尊号。新教宗的姓名为57岁的贾科莫‧德拉‧基耶萨枢机(Cardinal Giacomo della Chiesa),并取尊号为“本笃十五世”(Benedict XV)。

  新教宗随后登上圣伯多禄大教堂中央阳台给予信众首个宗座祝福(Apostolic Blessing),即“全城与全球”(Urbi et Orbi,全城指教宗驻地罗马)的降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lishi.com/lishizonghe/zongjiaoxinyang/3321.html

花巷基督教堂由美以美会

花巷基督教堂,原名尚友堂,是中国福州一座古老的教堂,由美以美......[详细]

施埔基督教堂由包尔腾牧

施埔基督教堂,原名真学堂,是英国圣公会在中国福州建造的一座重......[详细]

中洲基督徒聚会处是中国

中洲基督徒聚会处(闽东语:中洲基督教堂,平话字:D̋......[详细]

大墙根教堂创建于1928年

大根堂原名大墙根教堂,是真耶稣教会在福州建立的中心教堂,创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