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世界历史网>>勋章奖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

  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5日,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位科学家都已年届八旬,都是药物发明人,他们发明的药物都是治疗寄生虫病的,且早已在世界上广泛应用。

  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菌株,这种菌株和生产链霉素的链霉菌是同一个属,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从这种新的菌株中发现了一种化学成分,命名为阿维菌素,以阿维菌素为基础,又合成了伊维菌素,用于治疗人和家畜的丝虫、线虫等寄生虫病,效果显著。他二人分享了92万美元奖金的一半。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以及药效又提高10倍的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列入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屠呦呦分享了92万美元奖金的一半。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估计:全球每年有3.5亿~5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疟疾死亡;59%的疟疾病例分布在非洲,38%分布在亚洲,3%分布在美洲。

  中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显示,2007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46988例,死亡15例。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根除疟疾的倡议,承诺到2020年消除疟疾。

  疟疾的症状是忽热忽冷,热得难耐、冷得发抖,故而在中国俗称“打摆子”。疟疾是由蚊子叮咬人体传播的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叫疟原虫。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比细菌还小,也小于PM2.5,它只有1微米大小,寄生于8微米大小的红血球之中并大量繁殖。1微米等于1/1000毫米。

  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是奎宁和氯喹,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已经对奎宁和氯喹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因此下降。世界卫生组织说,中国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后,已治疗10亿人次,仅在非洲,就每年拯救10万人的生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委会主席朱琳·吉拉斯表示:三位获奖者的医学成就,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完全符合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我想诺贝尔本人也会赞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lishi.com/rongyujiangzhang/shenglihuoyixuejiang/21226.html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北京时间10月2日,“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详细]

1904年因为对消化系统的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详细]

利根川教授因“发现抗体

利根川进(1939年9月5日-),日本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详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5日,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爱尔兰科学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