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古建筑群 编辑
泰山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境内,主要集中在登山古盘道沿途,少量分布于山麓,自岱宗坊起,延绵至山顶,伸展到山阴 。
泰山古建筑群包括古建筑21处、石亭7座、石桥6座、石牌坊10座 。泰山古建筑群整体呈现了古代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涉及儒家文化建筑形式、皇家祠庙建筑形式、道家文化建筑形式,道家延伸的民间民俗信仰及地狱神魔文化建筑 。
1977年12月23日,泰山古建筑群内的碧霞祠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泰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泰山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境内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16-3-31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正德年间,天仙祠始建 。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德藩重建龙泉观 。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孔子登临处坊始建 。
明隆庆六年(1572年),都御史万恭将玉皇庙内玉皇殿后移,露出极顶石 。同年,高山流水亭始建 。
明万历年间,济南府推官郝大猷在过化亭旧址创构孔子庙正殿三间、前门一间以及四周垣墙。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孔子庙正殿三间空殿出现毁坏,时任督理山东盐课监察御史谭耀、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同知查志隆、山东监察御史毛在重修殿宇,并按照学宫制度,于殿内设立孔子铜像,正中南向,东西配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像 。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明神宗颁敕拓建天仙祠,改称灵应宫 。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比丘尼主持并重修拓建龙泉观,改称斗母宫 。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孔子庙重建,将孔子像由铜像改为石像(残件现存岱顶未了轩)。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孔子庙重修 。
清雍正八年(1730年),岱宗坊重建 。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孔子庙南移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赵尔萃在斗母宫内修建天然池 。
民国十四年(1925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用夫人侯氏的“寿金”建长寿桥 。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中孔子庙被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孔子庙重修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云木桥不幸被洪水冲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建云木桥,改为石桥,改称为云步桥 。
1965年,为保护高山流水亭记摩崖碑,将高山流水亭址改为河道,遂移亭于原址西南约50米处 。
1984年,泰山新建盘道时重建孔子庙及“望吴圣迹”坊 。
2002年,灵应宫进行复建 。
古建筑
王母池 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主祀王母,为坐北朝南三进式庙宇建筑,临溪而建,前院为王母池,中院为正殿和东西配殿,后院为七真殿和悦仙亭 。 |
|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泰山南麓,踞盘山道西侧,原名关帝祠,又称山西会馆。相传山西商客建祠祀关羽,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拓修而成。建筑群分为东南、东北、西南3组。第1组由影壁、南山门(戏楼)、戏台、配殿、拜棚、正殿等组成。第2组由东门、憩厅、东厢房、过厅、西厢房组成。第3组原称山西会馆,占整个建筑群的二分之一,大部分已改造,现存南山门、正殿和左右配殿 。 |
|
红门宫 红门宫东临中溪,西依大藏岭,因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占地面积2021平方米。创建年代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整体院落跨盘道而建,分弥勒院、元君庙两院,中由飞云阁相连,前有孔子登临处坊,为泰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 。 |
|
万仙楼 万仙楼又名望仙楼,位于泰山中麓红门宫以北,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 |
|
斗母宫 斗母宫又名“斗姥宫”,古称“龙泉观”,别称“妙香院”,位于龙泉峰下,创建年代无考,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母宫分为前、中、后三院。南山门内有“天然池”,内有两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双泉突涌,俗称“孪生泉”。池旁有古槐,并有小槐相偎依,被誉为“母子槐”;池东有寄云楼五间,上边是环廊式楼阁,楼下是地下室。池北有蕴亭。蕴亭北有二进院落,院内正殿三间,前后步廊式。殿内设须弥座神台,原祭祀斗母神像,俗称“千手千眼佛”。后神像被毁,现供奉明崇祯皇帝的母亲“智上菩萨”。正殿东侧有配殿三间,后接连明廊。殿内原祭祀木雕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后被焚毁。正殿西边是西山门,门两侧分列钟鼓二楼。院南是穿堂式过房,东连三间僧房。后院有正殿、配殿,供奉碧霞元君。正殿的后面是禅房院;正殿的东南有听泉山房三间,前后步廊式,南北山墙上各开一门;山房北有“龙泉”;泉北是石亭三间,上有匾额,书“龙泉亭”三字 。 |
|
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泰山中麓斗母宫之上,创建年代无考,在明代时为人祖庙,祭祀的是秦始皇,传说是秦二世登泰山时创建的祖龙庙遗址。到了清代改为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明朝年间毁于兵燹。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殿组成。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庙中奉祀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清初重建,山门台阶共有53级,俗称五十三参 。 |
|
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后改称“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北有元君殿,内置元君铜像;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岭巅有金星亭,又名药王殿,其西为三大士殿 。 |
|
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始建于元中统五年(1264年),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门洞两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
|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巅,是中国华东地区海拔最高、建筑规格最高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时,凿龛供奉玉女像,次年敕建玉女祠,初名曰昭真祠,金代时改称昭真观。明嘉靖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并改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并沿用至今。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建筑面积4000余平米。分前后两院,左右对称,南低北高。碧霞祠主体建筑为碧霞元君宝殿,是祠内最高大的建筑,殿堂五楹,殿顶由360垄铜瓦组成,象征“周天之数” 。 |
|
孔子庙 孔子庙位于望吴峰海拔1472米处,坐北朝南,由山门、正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殿组成。山门两侧嵌石质对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
|
青帝宫 青帝宫位于玉皇顶西南,创建年代无考,主祀青帝。建筑坐北朝南,由庙门、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 。 |
|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岱顶天柱峰顶,庙将峰顶围在院中,内有极顶石一块,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庙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 。 |
|
后石坞元君庙 后石坞元君庙位于玉皇庙东北1500米处,东西60米、南北30米,总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由东西两院组成 。 |
|
灵应宫 灵应宫位于泰山西南部,是碧霞祠的下庙。创建于宋朝时期,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拓建。南北153米、东西44米,总面积6732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后殿、北斗台、道房等组成 。 |
|
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汉峰下,始建于唐宋时期,金大定五年(1165年)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建筑南北82米、东西82米,总面积6724平方米,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由山门、钟鼓楼、二山门、东西配殿、大雄宝殿、筛月亭、摩松楼、石堂院、菊林院、东禅院等组成 。 |
|
烈士祠 烈士祠位于泰山南麓普照寺东,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冯玉祥为纪念参加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死难烈士而建。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前院建亭式享堂3间,周有环廊。堂东南有卧虎石,上刻杨绍麟赞冯玉祥建祠颂文。中院有东、西配殿。西配殿祀民国十八年(1929年)讨伐张作霖而牺牲的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郭松龄夫妇,东配殿祀在北伐战争中被张宗昌杀害的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将领郑金生烈士,两配殿墙上各嵌悼念词碑2块。后院建正殿,门匾额“籍慰英灵”。内祀在滦州起义中牺牲的施从云、张韦绍等13位烈士。殿内两山墙上嵌有冯玉祥题字碑 。 |
|
五贤祠 五贤祠位于普照寺西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分东、西两院。东为五贤祠,有大门、正殿及东西配殿;西为讲书堂,有正房和西配房 。 |
|
三阳观 三阳观位于泰山五贤祠北凌汉峰山腰,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时期曾为皇家专用道观。建筑为三进院落,前院由山门、影墙组成,中院有混元阁和配房,后院有正殿三间 。 |
|
泰山盘山路 泰山盘山路辟建于汉代,系古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祭天仪式时的登山御道,全长8000米 。 |
|
石亭
|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坐落在斗母宫以北,经石峪石刻以西,额题“高山流水之亭”,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传说该亭是俞伯牙抚琴的地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
| 对松亭 对松亭位于对松山开山南,登山盘道西侧,创建无考,门上悬“对松亭”木匾,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 。 |
石桥
高老桥 高老桥位于斗母宫西山门外卧龙槐以北,传说是古代黄老道徒高氏所建,现存桥身为明代所遗,桥身石板之间采用“腰铁”固定 。 |
|
云步桥 云步桥位于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称“红桥”“云木桥”,民国年间改为石桥,改称“云步桥”。此桥东西向,为单孔石拱桥,长12.2米,宽4.35米,拱高6.1米,跨度11.8米。桥西侧设石勾栏,由伏石、华板、望板等组成,勾栏高1.15米。桥东首为八字形石阶,两侧设斜坡勾栏,勾栏末端和桥首望柱均作顶状 。 |
|
长寿桥 长寿桥在黑龙潭北竹林寺下的西溪之上,民国十四年(1925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用夫人侯氏的“寿金”所建,所以称长寿桥。桥东西向,长63.54米,宽2.6米,全石建筑三孔桥。中间大拱高5.7米,跨度25.9米,南面拱额上刻“长寿桥”;两边小拱高5米,跨度15.2米。桥面两侧立铁铸花格栏杆 。 |
|
石牌坊
| 岱宗坊 岱宗坊位于岱庙北门,红门路南首,是登泰山的起点。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岱宗坊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谕碑》和《重修泰山记碑》东西相峙 。 |
| 孔子登临处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 。 |
| 天階 天階位于孔子登林楚坊北,为两柱单门式石坊 。 |
| 中天门 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始建于清朝时期,为两柱单门式石坊 。 |
| 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额题“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称“秦松”。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时,在这里遇雨避于大树下,因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 。 |
| 升仙坊 升仙坊,全石结构,创建年代不详。盘道两旁有“天门云梯”“神贶崇朝”“天地交泰”“松高峻极”“飞龙岩”“翔凤岭”“知止观止”等题刻 。 |
| 北天门 北天门位于丈人峰北坡山坳处,原额“元武”,清末坍塌。1984年重立,双柱单门石坊,额书“北天门”。是岱顶通往后石坞的必经之路 。 |
艺文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唐·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三国魏·曹植《仙人篇》
传说轶事
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定为三月十五日。碧霞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当她来到快活三里,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碧霞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碧霞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而桥下一眼望不到底,令人头晕目眩,碧霞元君举步难行。正在此时,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遮挡住了无底的深渊,碧霞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碧霞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便得名“云木桥” 。
2006年5月25日,泰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泰山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境内。
泰山风景名胜区
交通路线
泰山古建筑群距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约3千米,驾车约1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王母池
关帝庙
红门宫
万仙楼
斗母宫
三官庙
壶天阁
南天门
碧霞祠
孔子庙
青帝宫
玉皇庙
后石坞元君庙
灵应宫
普照寺
烈士祠
五贤祠
三阳观
泰山盘山路
高山流水亭
对松亭
高老桥
云步桥
长寿桥
岱宗坊
孔子登临处
天階
中天门
五大夫松
升仙坊
北天门
















